郑州信息网 - 收集互联网各类热门信息网站,提供便民发帖,本地生活服务等!

郑州信息网

当前位置: 郑州信息网 > 新密市 > 广东非遗再添18张国家级“名片”

广东非遗再添18张国家级“名片”

原标题:广东非遗再添18张国家级“名片”

广东非遗再添18张国家级“名片”

  珠玑古巷南门楼。受访者供图

  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发布,公布了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

  广东省共有1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上述名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竹板歌、莫家拳、潮州菜烹饪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等6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木偶戏(湛江木偶戏)、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咏春拳(佛山咏春拳)、粤绣(珠绣)、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针灸(岭南陈氏针法)、春节(行花街)、民间社火(高要春社)、庙会(茶园游会)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目前,广东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65项。

  延续岭南文脉“基因”

  珠三角一带不少街道都以“珠玑”命名,广州有珠玑路、南海有珠玑冈、新会有珠玑里……以及成语“字字珠玑”,其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文化源头,那就是起源于韶关南雄的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唐开元四年(716年)梅关古道开通后,地处南粤古驿道枢纽的南雄珠玑巷,成为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联系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的文化纽带。

  宋元之际,大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长途跋涉翻越南岭到达珠玑巷,进而南迁珠江三角洲。珠玑移民与本地居民融合形成广府民系。据不完全统计,珠江三角洲及海外的“珠玑后裔”就有7000多万人。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虽然来自民间,经过岭南士人的广泛传播,至今已成为几乎所有广府地区族谱追溯祖先来源的惯例。”暨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刚说。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谭元亨认为,珠玑巷人南迁传说加强了岭南先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则体现出岭南文化浓厚的国际气息。

  云浮新兴是六祖惠能出生和圆寂的地方,也是《六祖坛经》辑录之地。六祖传说还广泛流传到日本、韩国、北美的众多禅寺,对日本禅宗的诞生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粤西湛江,年例祭祀之风千年传承不衰。民间称为“神戏”的湛江木偶戏,更是年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无论唱词使用的是官话、粤语、客家话还是闽南话,唱出的总是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告诉记者,早在6年前,广东启动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发现,粤西白戏已经没有正规剧团了:“但它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还保留在湛江木偶戏里,能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充分体现出湛江木偶戏对保留中国地方戏曲剧种的贡献。”

  以客家方言表演的竹板歌在海内外客家人聚集区广为流传。此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行花街、高要春社、茶园游会等广府民俗,同样承载着中原文明的“遗传信息”。

  肇庆高要现存4000多座社稷坛,已存续四五百年的高要春社,至今仍是西江中下游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民俗盛事。每到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数十万宾客云集高要各镇村,抢炮、龙狮、粤剧、八音、庙会出巡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古诗中“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盛景,就再次浮现在游人眼前。

  跨界激发传承活力

  来自广东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同样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中收获颇丰,莫家拳、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咏春拳(佛山咏春拳)等3个项目榜上有名。

  在中国武术大家庭里,南派武术一直占据“半壁江山”。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确认的129个拳种中,广东省就占了23个。南拳也在众多竞技武术赛事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然而,过去十多年来,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广东武术类只有蔡李佛拳一项入选。这难以反映广东武术大省、武术强省的地位。”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李朝旭表示,这次入选在数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本文地址: /xms/155618.html 手机版
你还可能关注到的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电脑技术网的观点或立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