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信息网 - 收集互联网各类热门信息网站,提供便民发帖,本地生活服务等!

郑州信息网

当前位置: 郑州信息网 > 金水区 > 记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成功放归(3)

记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成功放归(3)

2000年2月8日,大年初四,当拖送“海公”的船只空载返航,北港岛的乡亲们松了一口气。陈奕军站在沙滩上,看着“海公”留下的深坑,耳畔响起飞鸟的鸣叫。

兀立在铺前湾的北港岛,仿佛缩小的海南岛。大海环绕,生灵繁茂,人们靠海吃海,世世代代与这片海产生联系,产生尊重。

在海口东寨港,一块“石禁碑”记录百年前当地百姓保护红树林的故事——每家派人巡逻,发现“有污心棍徒”,必须“鸣鼓而攻”。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澄迈金江镇,一块制于清光绪六年“奉官示禁”石碑清楚记载:“禁刀斧不得入山砍”“禁盗砍芦林竹木”“禁不得盗割竹笋”等规定。

守护一棵红树,保护一头鲸,在这里的人们看来,都是在保护这片大海。这道理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

别离

经过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富力蓝海保育中心、三亚·亚特兰蒂斯救助站的协同治疗,以及中科院深海所、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帮助,“海棠”逐渐恢复健康。

进入五月,“海棠”的状态越来越好,其体长从搁浅时的3.6米长到3.7米,胸围从1.9米长到2米。

看着“海棠”在户外疗养池游动嬉戏,蒲冰梅清楚,别离的时刻近了。每次别离总是新的开始,也会有新的意义,无论是再见,或是难再见。

记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成功放归

5月25日,在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潜水员用拉网准备转移短肢领航鲸“海棠”。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2000年2月11日,大年初七,伴着阵阵浪涛,“海公”被冲上文昌铺前镇的沙滩。得知“海公”已经失去生命迹象,对面的北港岛上,乡亲们哭成一团。

记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成功放归

2000年2月12日凌晨,在文昌市铺前镇新港村看到的巨鲸尸体。海南日报资料图

关于“海公”尸体的处置,专家建议鲸落大海,乡亲们希望葬在北港岛。各方意见不一,北港岛组成协商团,陈奕军作为代表,临行前,乡亲们叫住了他。

“阿军,一定要让‘海公’留在北港岛。”

意见很快统一。大年初九,趁着潮水,乡亲们为“海公”下葬,面朝大海,向着家的方向。

记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成功放归

2000年2月13日,北港村村民将巨鲸尸体安葬入土。海南日报资料图

从那天起,陈奕军自愿担任“海公”墓的守墓人。每逢初一、十五,乡亲们都会去凭吊“海公”,年复一年,一直延续至今天。

2024年5月26日,波涛阵阵,海天一色。蒲冰梅再一次和“海棠”打起招呼,一阵浪花之后,“海棠”消失在蔚蓝色的大海之中。

通过互联网,陈奕军和北港岛的乡亲们见证了“海棠”获救、康复、回家的全过程。当海文大桥串起北港岛,当防波堤成了畅通的环岛公路,那年乡亲们没做到的事,如今有人做到了。

陈奕军再次来到“海公”墓,不知是谁,已经放了一束花在墓前。

今天的北港岛,充斥着鲸的元素,一头鲸,为这里带来更多色彩。仿佛缩小的海南岛,无数生灵,在这里演绎生命的多样性。

每段生命,都有别离的那一天,如同东寨港的“石禁碑”,时过境迁,刻碑的人早已远去,碑上的信念依然永续。

沧海之上,一鲸落北港,一鲸归南海。它朝着家的方向,它踏上它未曾走完的回家路,24年去留之间,写不完人与自然厚重的爱。

记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成功放归

5月26日,短肢领航鲸“海棠”在三亚放归。记者 沙晓峰 摄

记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成功放归

5月26日,短肢领航鲸“海棠”在大海里游动。无人机照片

记者手记

“鲸豚不会自己去医院”

“海公”不是第一头搁浅的鲸豚,“海棠”也不会是最后一头,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海棠们”的故事,仍会继续上演。

不少人说,“海棠”是幸运的:搁浅的区域,距离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并不远,这减少了运输路途中的风险;结合过往经验,参与救助的成员熟知第一时间需要携带哪些物料,第一时间为“海棠”保湿、补液和补氧,并进行全方位体检;作为亚成体,它的体质相对强健,且没有严重的致命伤,尤其是腹中没有发现海洋垃圾;民间志愿者坚持不懈陪护照料,专业兽医团队、海洋生物专家倾力相助……

这145天,“海棠”时刻被爱和温暖包围着。

那么,“海棠”成功获救的故事,能否复制?理论上可以,但这需要陆地上的人类准备得更充分。

你还可能关注到的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电脑技术网的观点或立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