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信息网 - 收集互联网各类热门信息网站,提供便民发帖,本地生活服务等!

郑州信息网

当前位置: 郑州信息网 > 金水区 >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6)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6)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执戈穿甲民间又称之为“戈甲戏”,又因有三生三旦三花脸九个角色,也称为“九角戏”等。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唱腔语白属泉腔,用泉州话演唱。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起源于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因以扮演梁山好汉和以演宋江故事为主,早期称为“宋江戏”。清中叶之后宋江戏艺人吸收竹马戏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突破专演宋江戏的局限,发展成为文武合演的“合兴戏”。因“搭高台,穿盔甲”演出,清末始称“高甲戏”。清末民初高甲戏迅速发展,吸收京剧表演、打击乐。而源于闽南乡土生活的丑行表演,在发展过程中行当不断扩大,表演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高甲丑独特的表演艺术。

  高甲戏在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剧种,涌现出“柯贤溪(女丑)、陈宗熟(傀儡丑)、林赐福(布袋丑)、许仰川(公子丑)”等闽南名丑。其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为主。音乐源于闽南音乐、南音、傀儡调,并受梨园戏的影响,属南音系统。为适应戏剧性的发展,逐渐加快节奏,增加旋律的变化。唱腔大致分为三类:大气戏类、生旦戏类、丑旦戏类。主要乐器文乐有大小唢呐、品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有小鼓、北鼓、通鼓、大小锣、大小钹、小叫、响盏等。

  1949年以来,高甲戏新创剧目《连升三级》《凤冠梦》《金魁星》《金刀会》《上官婉儿》《阿搭嫂》《大稻埕》等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高甲戏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曾多次到菲律宾、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访问演出。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竞技游戏习俗。它起源于厦门,传说在明末清初已有中秋博月饼的习俗,后流传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等地。

  中秋博饼是通过掷六个骰子的方式,博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共6个等次,获取大小不等的月饼(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饼8个,二举饼16个,一秀饼32个),是一项游戏法则公平、简单、有趣的竞技游戏活动。早期的博饼多以家庭为单位。在中秋佳节,全家团圆, 博饼怡情作乐, 共享天伦之乐;又希望团圆之后,各奔前程, 好运当头, 便将月饼改成为按科举级别制成的一整套会饼,同时结合古代博弈游戏的《骰子选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状元筹”游戏法则,全家同乐。

  鸦片战争后,厦门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闽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华侨出入境的口岸,此项活动也由家庭发展到亲友然后普及到社会群体,并传播到港、台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侨华人聚居地。

  中秋博饼已成为厦门百姓中秋佳节家人、朋友、同事团聚时,增进亲情友谊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对促进消费,营造节日祥和景象,传承传统生活习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是闽南民间创作的给儿童诵读、说唱的儿童歌谣。它运用生动形象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语音所构成的韵律美与节奏美,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和理解能力,深受儿童喜爱,广泛流传于闽南城乡。闽南童谣属于闽南民间的口传文学,具有集体性(即集体创作)与变异性(即在流传过程中会发生增删补充等变化)的特点,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

  关于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福建地方典籍中记载着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听到闽地民间流行着《月光光》童谣。这首唐代童谣虽与今天闽南各地流传着的《月光光》童谣在文字上有些不同,但其主题和结构却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源远流长的历史。随着宋元明清时期闽南地区大批移民向外迁徙,闽南童谣也跟着流传到了广东潮汕、海南省以及台湾等地区、甚至远涉重洋,传播到南洋许多国家和地区。

  厦门珠绣

  厦门珠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装饰性手工艺品。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艺逐渐失传。厦门珠绣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见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

  延平郡王信俗 

你还可能关注到的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电脑技术网的观点或立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